本报北京7月4日讯(记者陈欢欢)今天,be365(以下简称基金委)主办的“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共创一带一路未来”国际研讨会在京落幕,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共创一带一路未来联合宣言》,为实现“一带一路科学人才合作资助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奠定了基础。
基金委主任杨卫表示,该框架使基金委有机会按照其制定的顶层设计思路领导一个国际合作组织,“这对促进科学基金的中外合作有里程碑意义”。
2013年以来,基金委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重大科学问题寻求合作。2016年资助与“一带一路”国家(狭义65国)开展合作的项目经费已经超过2亿元。
“随着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不断提高,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杨卫表示,只有广泛而又深入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才能应对快速涌现的共同挑战,充分优化各国研究资源配置,加速“一带一路”范围内的知识交流与融合并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表示,科学基金已经建立起一个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合作网络——与46个国家的88个基金资助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该宣言更是开启了科学基金“一带一路”合作新篇章。他透露,下一步将尽快形成可行且多方认可的“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
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思锐玛丽·费尔南多表示,该国科研基础较为薄弱,过去国际合作伙伴很少,“框架”将是其发展良机。
英国研究理事会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主任斯图尔特·塔伯纳则表示,中英两国有很好的合作基础,未来,“框架”将会帮助英国不断加深同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合作。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IIASA)会长兼首席执行官帕瓦·卡巴特亦对“框架”表示期待,他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常重要,中国此举很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