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威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痴呆症不仅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还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be365高度重视对老年痴呆症基础研究的支持,在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干预和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和项目类型的资助,取得了良好的资助成效,为老年痴呆症治疗方法的最终攻克奠定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已经成为老年人第六大死亡原因。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900万患有老年痴呆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患者数量将持续攀升。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有460万老年痴呆症新发病例,预计到2040年全球将有811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老年痴呆症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多年来,be365(以下简称“基金委”)在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干预和研究平台等方面进行持续支持和战略引导。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国学者通过源头创新、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治疗新策略探索及大数据库共享平台建立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培养了一批致力于老年痴呆症研究的杰出科技人才和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为进一步深入合作,携手在老年痴呆症研究领域攻坚克难奠定了稳固基础。
一、加强前瞻布局,及时启动并不断加大对老年痴呆症研究的项目资助
早在20世纪90年代,基金委在“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引导下,就启动了对老年痴呆症研究项目的支持,期间资助老年痴呆症项目33项,经费合计386.5万元,为老年痴呆症基础研究奠定良好基础。2001年至2005年,资助老年痴呆症研究项目74项,经费总额是前一阶段的3.9倍,达到1506.4万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基金委进一步加大对老年痴呆症研究的资助力度,2006年至2010年共资助研究项目246项,总经费达到7814.5万元。进入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问题日益紧迫,基金委在老年痴呆症领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大幅加大,2011年至2017年间资助项目数量达到1115项,资助经费达到57247.5万元。20多年来,科学基金共资助老年痴呆症研究项目1468项,资助领域涉及基金委7个学部49个一级学科代码,资助项目类型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及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在内的14类项目,支持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253个依托单位开展老年痴呆症相关科学研究。
二、开展国际合作,共同聚焦全球健康与发展重大挑战
为广泛利用国际科研资源,提高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际影响力,更好更快地推进老年痴呆症科学研究,基金委2011年和2012年,与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实施两轮老年痴呆症及其相关病例的合作项目征集,推进老年痴呆症研究双边合作网络建设和科学前沿探索。在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下,中加科研团队通过互派研究人员、举办学术会议、共建科研平台等多种合作方式,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早期诊疗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系列科研成果,培养一批致力于老年痴呆症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中加双方进一步深入科研合作,携手在老年痴呆症领域攻坚克难奠定了稳定的基础。2017年,中加双方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在全球慢性病联盟(GACD)合作框架下,共同资助开展针对中低收入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弱视人群的精神健康及老年痴呆症研究。
三、资助成效显著,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聚焦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老年痴呆症的两个重要病理特征为脑组织内大量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和以磷酸化Tau蛋白为主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国内外对Aβ和Tau蛋白引发老年痴呆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找到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产生的原因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关键。在科学基金资助下,Aβ异常产生的分子机制取得新突破,研究结果为揭示唐氏综合征、铜、铁代谢失衡和p75NTR/p75ECD 失衡等与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证据。发现Tau蛋白参与老年痴呆症的新机制,深入阐明Tau蛋白在老年痴呆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证明以异常铁离子为靶点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发现老年痴呆症学习记忆受损的新机制和新通路,阐明Tau蛋白异常聚集引起突触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刊发在包括Nature Medicine,Molecular Neuro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医学领域期刊上,为老年痴呆症防治和寻求有效治疗手段提供新线索和新靶点。
二是探索老年痴呆症治疗新策略,为老年痴呆症防治照亮新曙光。清除脑内Aβ是老年痴呆症防治的重要策略,过去的研究聚焦于使药物进入脑内发挥Aβ清除作用(中枢途径清除),抗Aβ抗体进入脑内直接作用于Aβ发挥清除作用是已知的代表性Aβ清除方法,但同时可诱发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且其机制不明。我国学者基于脑内Aβ可通过血液循环流向外周,探讨了从外周途径清除脑内Aβ的策略并证明了外周来源的Aβ在老年痴呆症发生中的作用,证实了外周来源Aβ本身可致老年痴呆症发生以及通过外周途径清除Aβ来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可行性。同时,研究还发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依达拉奉具有很强的抑制Aβ聚集的能力,其机制是通过作用于Aβ聚集结构域来阻断Aβ聚集,抑制具有高度神经毒性的寡聚体形成和纤维的沉积。目前,依达拉奉防治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RC-13003462)已经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为老年痴呆症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三是开展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为超早期预防提供新依据。老年痴呆症的病程分为痴呆前和痴呆阶段。由于老年痴呆症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在痴呆前阶段诊断非常困难,至今国内外尚未发现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且简便易行的生物标记物来协助早期诊断。在科学基金资助下,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神经变性病患者脑脊液标志物检测方法;发现硫胺素代谢障碍检测有助于老年痴呆症临床早期诊断,为老年痴呆症识别痴呆前阶段提供有力方法,对早期干预、有效阻止和治疗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加快老年痴呆症研究平台建设,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南。在科学基金资助下,我国建立了国内首个覆盖全国的家族性老年痴呆症登记网络(Chinese familial Alzheimer network, CFAN),是继美国显性遗传性老年痴呆症研究网络(DIAN)之后的第二个家族性老年痴呆症登记网络。搭建了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老年痴呆症关键候选基因突变的技术平台,建立了大样本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OAD)遗传资源库,目前已入库LOAD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样近2500例。这些平台的建立,对探索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和预测系统、转归机制及新型干预靶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是制定老年痴呆症认知障碍治疗专家共识。我国学者与加拿大首席老年痴呆症专家Serge Gauthier教授在国际痴呆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 上合作发表了关于老年痴呆症认知功能下降的治疗共识“Consensus-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apid Cognitive Decline due to Alzheimer's Disease”(阿尔茨海默病所致快速认知功能下降治疗的专家共识)。这篇指南是首个由我国专家牵头,通过国际合作发表在国际专业领域顶级期刊上的临床治疗指南。此外,相关研究团队还联合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6家知名医院,开展中国认知与老化研究,为建立中国人群老年痴呆症的大数据库和制定痴呆防治新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基金委将持续支持老年痴呆症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一步加大对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投入,重视对老年痴呆症治疗策略的探索及有效药物的研发,促进标准规范、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精准医学大数据研究平台建设,鼓励早期诊断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技术发明及仪器设备开发,提升我国老年痴呆症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为健康老龄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