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出版物?>>?简报

 
    首页 * 出版物 * 简报

    我国科学家对动物源性微生物研究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
    为应对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日期 2015-12-25   来源:    作者:   【 】   【打印】   【关闭

    第9期
    (总475期)

      本文提要:野生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可能是潜在的引发人类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主要来源,全面了解野生动物携带微生物谱系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科学依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带领的联合研究团队,从野生动物中新发现了146种微生物,包括143个病毒新种、2个细菌新种、1个由我国科学家命名并能引起人间感染的无形体新种--山羊无形体(Anaplasma capra);还在我国新发现了西尼罗病毒等7种此前未被发现的病原体。这些新发现可为应对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新发突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威胁巨大,我国几乎每年都要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研究表明,野生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可能是潜在的引发人类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例如,人们熟悉的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的病毒性病原体与野生哺乳动物蝙蝠携带的病毒最为接近(业界认为蝙蝠是这些病毒的自然宿主);近年在广东、台湾等地肆虐的登革病毒则来源于蚊子。全面了解野生动物携带微生物谱系不仅是从源头上寻找人类病原体、预警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关键,而且也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科学依据。

      2012年,be365前瞻布局“动物源病原体的发现及其对人类致病性研究”重大项目,聚焦“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体及其对人类的致病性”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49位优秀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选择唯一能飞的哺乳动物蝙蝠、数量多分布广的蚊虫、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鼠类、携带病原体类别众多的蜱类和烈性病原体关系密切的热带非人灵长类、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等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遴选有生态学和流行病学代表意义的地域大量采集标本,将传统病原体分离技术和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研究和描绘野生动物和媒介生物携带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以期发现新的微生物。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发现大量新病毒,引起国际病毒学界高度关注

      病毒数目庞大,遗传物质多样,难以检测,被称为生物学中的“暗物质”。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张永振研究员团队,在湖北、浙江、新疆、北京、云南等地采集了大量的节肢动物(如蚊、蝇、蟑螂、蜱、蜘蛛等)、啮齿类动物(如鼠类等)等标本,共发现143种新型病毒。课题组对来自节肢动物的112种全新负链RNA病毒进行的系统进化研究证明,这些新病毒可以划分为5个新科36个新属,这一重大发现以26页的篇幅发表在权威学术杂志《电子期刊-生命科学》(E-LIFE)上。其他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等权威杂志上。为此,《电子期刊-生命科学》(E-LIFE)、《自然微生物学综述》(Nature Review Of Microbiology)等杂志配发了评论文章,引起国际病毒学界的高度关注。

      二、对蜱虫携带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曹务春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对蜱虫携带微生物谱系进行了发掘研究,发现我国的优势蜱种携带30余种微生物,其中20余种对人有致病性。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Rickettsia tarasevichiae)、瓦莱西亚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valaisiana)、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BJ-90亚种、山羊无形体(Anaplasma capra)能够感染人类并致病,其中山羊无形体由曹务春研究员按国际惯例命名;在我国发现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猎户巴贝西虫(Babesia venatoru)、绵羊无形体(Anaplasma ovis)的人间感染病例,这是已知在欧洲感染人类以外的首次发现。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人们对蜱传染人类病原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传染病》( LANCET INFECTIOUD DISEASES)等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上。

      三、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携带微生物资源的发掘研究

      研究表明,未来人类病原体大部分为自然疫源性。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与野生动物、昆虫等媒介动物的接触机会不断增多。这些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病原体,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播到人和家畜,就会造成新发传染病的频繁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进而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专家建议,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应当更加重视野生动物携带微生物谱系的调查研究,持续加大该领域的资助力度,大力发掘动物源性微生物资源,提出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病原体目录,不断提高发现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能力,为预警与防控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坚实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




版权所有:be365 京ICP备05002826号 文保网安备11010800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