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总第703期)
be365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杰青)中期检查暨结题验收交流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分别对2014年和2012年资助的“杰青”进行了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会议由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黎明研究员主持。会议邀请了47位专家,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黎明常务副主任在开幕式上讲话中感谢各位专家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车成卫副主任介绍了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和参加项目检查的“杰青”获得者情况以及会议要求,希望通过“杰青”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会议能够不断提高基础研究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
会议分为三个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其中工程学科两个组和材料学科一个组。专家们经过两天辛苦工作,参加中期检查的37个项目中11个项目全面完成计划、研究工作取得突出进展或成果,其余全部按计划完成,研究工作取得较好进展。参加结题验收的36个项目中有7项获得特优,25个项目为优秀,4个项目为良。获得特优的项目分别是: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加平教授、河海大学王沛芳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会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吴宏滨教授、苏州大学钟志远教授、复旦大学俞燕蕾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教授。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加平教授主要从事多场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的收缩开裂机理及抗裂性提升技术的研究,构建了水化-温度-湿度-约束多场耦合机制与试验方法,在水化-温度-湿度-约束耦合机制下水泥基材料收缩开裂模型、多场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收缩开裂的调控机制、多场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减缩抗裂新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对控制结构混凝土裂缝、提升工程质量有重大意义。
河海大学王沛芳教授围绕浅水湖泊重金属污染及水利调控机制开展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太湖野外全面观测、室内水槽系统模拟试验,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多介质分布规律、迁移趋势、转化机理和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水动力调控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作用。研究成果对指示太湖重金属对生物毒性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阐释浅水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转化过程、多介质迁移机理和完善重金属生物毒性试验提供了有力地支持,为浅水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基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会娟教授针对不同结构/形态的污染物及水质净化要求,构造和开发了具有特征官能团、吸附活性位点丰富的功能性吸附、分离材料,揭示了其微观结构/形貌特征并阐明了污染物在复合微界面的转移转化机理,部分成果进行了现场中试和应用,研究成果为解决相关净水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
华南理工大学吴宏滨教授实现了开路电压和器件综合性能的同步提高,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0.6%的单结聚合物太阳电池,达到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水平,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得到高度评价。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苏州大学钟志远教授针对纳米高分子药物载体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研发的双硫交联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胶束、囊泡和纳米凝胶,实现了化疗药物和生物药物(蛋白药物及siRNA)的肿瘤高效靶向治疗。研究成果在生物医用高分子和药物释放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1篇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本研究项目对于发展肿瘤靶向纳米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俞燕蕾教授系统开展了光响应液晶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建立了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的全新合成方法,明确分子与微观结构等的精确控制问题,设计和制备出新颖结构的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新体系,有效解决了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的微纳加工以及三维成型问题,完善和发展了液晶高分子微执行器件的设计原理、构筑方法、功能调控准则以及相关的微光机系统和光控微流输运器件的基本研究框架,推动了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在柔性微执行器、微光机系统、微量液体传输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其中,光控微流体技术的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教授紧紧围绕新型固态储氢材料和氨的催化合成与分解进行研究,进一步将Li-Mg-N-H体系的吸/脱氢温度降低到接近燃料电池工作温度,为该体系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同时,系列锂化有机伯胺储氢材料(M-N-C-H体系)和硼氮基储氢材料的研发不仅拓展了材料设计思路,也扩充了储氢材料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将储氢材料引入到催化领域,使其作为共催化剂在氨的催化合成和分解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大幅度地降低了反应温度,提高了过渡金属(尤其是前过渡金属)的催化活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开辟了储氢材料新的研究方向,更为第三代合成氨催化剂的研发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