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生物群中发现最早的共生蠕形动物 | 日期:2017-9-22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572015,U1302232等)的资助下,云南大学研究人员在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的起源与演化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2017年8月2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Host-specific infestation in early Cambrian worms”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7-0278-4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以生态多样性迅速增加为表象的生物演化事件,是现代海洋复杂生态系统起源的根。动物之间的共生(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是现代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关系之一。但由于共生现象很难保存为化石,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关于动物共生的化石证据极其稀少。1984年发现的澄江生物化石群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多门类后生动物软躯体化石群,是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地质记录窗口之一。此前在澄江动物群中曾发现过很多重要的生态现象,如节肢动物的集群行为,节肢动物成体和幼虫之间的食性分化等。
云南大学的丛培允研究员(第一作者)、马晓娅研究员(通讯作者)、翟大有副研究员以及侯先光教授等人发现了一种附着在其他蠕形动物身体上的疑难化石,他们将其命名为吸盘古宿虫(Inquicus fellatus)。古宿虫身体也呈蠕虫状,大小只有3mm左右,结构简单,最显著的特征是保龄球瓶状的身体、尾部的吸盘和贯穿身体前后的肠道。古宿虫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在于其以群体形式吸附在晋宁环饰蠕虫(Cricocosmia jinningensis)和中华马房古蠕虫(Mafangscolex sinensis)身体上。虽然这两种蠕虫是澄江生物化石群中比较常见的化石种类,但到目前为止,也仅发现了7块吸附有古宿虫的标本。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检查所采集的十多种蠕形动物的几千块标本后确认,只有晋宁环饰蠕虫和中华马房古蠕虫被古宿虫吸附,或者可见到附着的痕迹。这表明古宿虫可能仅感染特定的宿主,因晋宁环饰蠕虫和中华马房古蠕虫亲缘关系比较近,且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态位,使得古宿虫得以在这两个不同的宿主之间进行转移。
寒武纪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其起源是生命科学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共同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本研究表明,作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重要的化石记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生物化石群将将为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持续的动力。
(文章正文Figure1)吸盘古宿虫(Inquicus fellatus)及其宿主晋宁环饰蠕虫(Cricocosmia jinningensis)
(文章正文Figure 4)吸盘古宿虫及其宿主的复原图
地球科学部 姚玉鹏 顾松竹